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10年:法国眼中的中国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沪江法语(http://fr.hujiang.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3-2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法国政治经济类杂志《观点Le Ponit》,在2009年的最后一期,做成了一份以中国为主题的双倍加厚特别专刊,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影星周迅女士的头像作为封面的,这期特刊的广告。

    由于和中国相关,于是买了一份看看。说实话,今年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欧的媒體圈中,有一些积极方面的演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與歐洲的商業往來頻密,形成的共同利益牽扯,但是大多数的法国出版物讲述中国时,还是有比较保守防御态势的视角,这份杂志也不例外。

翻开这期专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法方采访编译人员投入的巨大工作量,特刊先图示介绍了中国在当今世界产业界已经获得第一位地位的多项产业的列表,包括节能灯泡、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板、彩电、玩具、汽车电池、手机、家电、成衣、信息产品、钢铁产量、皮革制品等领域的详细数据。

随后特刊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大型干线飞机制造计划和日程表,以及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第三篇文章介绍了澳门赌王何鸿燊的生平,第四篇比较有意思,谈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现象,编者在副标题上写道:“这是一个神话般的黄金国,越贵的东西他们越喜欢!从2000欧元的干邑白兰地,到Carre Hermes(“爱马仕正方形”,奢侈品牌),中国人已经准备好了不惜一切疯购。”;第五篇文章配图介绍了“一位‘点石成金的女士’”,她就是潘石屹先生的太太;

第六篇文章比较有深度,占用了3页的篇幅,文中探讨了中国迅速城市化进程中,被社会遗忘在偏远乡村的老年人的生活,作者是Caroline PUEL女士,她深入了延安市宝塔区万花山乡佛道坪村,做出了一篇充满人道关怀的采访,对象是佛道坪村里的老人们,他们的孩子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了空空的窑洞,无人的学校,作者列举了数据,2/3的农村居民没有养老金,8成的偏远地区的农家子弟没有能力上学到高中毕业。

第七篇文章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的MBA教育制度;第八篇文章是对“世界经合组织”2007年《环境报告中国分卷》的主撰人Branden GILLESPIE的采访,感觉这篇文章立场相对客观,也肯定了中国近年来为改善环境状况作出的一些努力,同时指出了一些尚存的问题,诸如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等等;第九篇文章讲的是欧洲国家关注的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第十篇,是一张跨版的彩页,内容是近日公映的一部国产政治大片,片名我不列举了,配图解说:“这是一部描写现有中国国家机器建政过程的大片,鸿篇巨制,演员阵容震撼,‘艺术是一种权利的游戏’......”;第十一篇,介绍中国的电影产业如何抵御好莱坞文化的入侵,顺便调侃了中国的盗版影碟;第十二篇、十三篇,介绍了几位当红的前卫当代艺术家和作家,第十四篇叙述了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先生的生平,这是一位学贯中西致力于用西方语境阐述中国文化的学者,曾经完美地用法语描述了唐诗宋词的微妙意境。

十五篇关注了中国国防力量的成长,渲染了一下中国的军力,并不吝惜用G-2世界来描述可能的中美对立局面,典型的西方思维,两强相遇,只有白刃见红。

第十六篇文章,有些牵强地套在中国这个命题里,因为符合流行的“中国威胁论”者的胃口,文中介绍了一位曾经加入法国雇佣兵团,加入法国籍的一位华侨菲利普.叶,在刚果的发迹史,他靠往中国贩卖刚果的原木发家,但是这个加入了法国籍的华裔人士在副标题中,被形容为“中国渗透非洲的样本”,作者好像有意忘记了叶先生拿的是法国护照在法國上稅。

十八、十九、二十篇文章介绍了上海和北京的夜生活,以及新富阶层的马球爱好。第十七篇文章的标题是“上海---乐土(terre promise)”,副标题是“神话,西方人接踵而至来这个新纽约寻找财富”。配了一张图,图片说明是:“当一个美丽姑娘在你面前嘬着嘴喝饮料一边撒娇的时候,实在是很难抵制这种东方的美味诱惑。”文章充斥着生活在中国上海的外国人(欧美人)如何凭着洋面孔误打误撞,居然左右逢源,发家致富的神话,和“原本老实巴交”的西方好男人被中国强大的色情产业彻底击败,导致家庭破裂的例子。

第二十一篇居然谈到了中国重庆的扫黑问题,这是我所没想到的,这是特刊中最长的一篇文章,占用了一副跨两版的照片,和三页纸的版面,介绍了重庆打黑的情况。这是与中国国内实事结合很紧的一篇文章,看得出作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很细致。尽管文章是综述的,照片是别人的。

有篇引起我关注的文章,第二十二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吴小莉女士,作者Marc NEXON对吴女士进行了专访,提到了凤凰卫视在1998年被朱镕基总理点名提问的一刻,和凤凰对9.11事件的二十多个小时的连续直播报道。吴女士也回答了他的一些很隐私的个人问题,包括丈夫的职业和孩子情况,但是这些似乎没能满足这位记者同行的爆料欲望,一再在“台独、藏独”问题上追逼,吴女士礼貌表示超出了她可以回答的范围,这也被NEXON拿来作为“媒体不开放”的证据,这位老兄对别人隐私和家务事的好奇心,实在是很重。不过他的文章标题倒是没有太灌水——《一位拥有一亿三千万观众的女士》。

第二十三篇文章,讲述了世界各国建筑师在中国撒手大干的现状,第二十四篇、第二十五篇文章归在题为《呼唤毛泽东》的板块中,由两篇文章构成,第一篇《毛泽东,我的爷爷》,是从孔东梅女士和毛新宇大校的成长,和他们最近的新书发布着手,描写毛家第三代的生活;第二篇《如何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是第二篇,分析了中国年轻人加入共产党的实用主义考量、党内知识和人员结构的变化、以及爱国主义在党的认同中的作用。这两篇文章相对平实,分析得也很入理,署名Caroline PUEL女士,她也是前面《佛道坪村调查》一文的作者。

在这份特刊最后一部分内容中,法国编辑列举了在中国藏独、疆独、已经群体性事件爆发的10个热点,并用他们的视角叙述了事件的简短过程。作为结尾,专刊刊载了法国中国问题专家,Cyrille J-D JAVARY 先生的专访,题为《接近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的中国》。这位专家就记者提出的十个问题做出了解答,这是一位了解中国人鸦片真正以来与西方的百年怨结,和强国梦想的中国问题专家。他的回答很精彩,但是限于篇幅,不能转载了,如果本文有足够的回复,我会考虑节录部分与大家分享。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份杂志的投资背景,这份杂志的老板,是弗朗索瓦·皮诺(Francois· Pinault),名列法国富豪榜第五的超级富豪,资产超过70亿美元,控制着世界第三大奢侈品牌古琦集团。他是锯木厂老板的儿子,高中辍学就开始经商,在岳父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让人联想起去年把法国最大电器经销商DARTY集团的小公主,迎进门成为儿媳妇的法国第一家庭),1992年控股春天百货公司(就是很多中国来法旅行团趋之若鹜的“春天百货”,没错。),又收购了古琦(Gucci)。皮诺旗下产业,除了上面提到的春天百货和古琦品牌,还有“佳士得拍卖行”,及《观点Le Ponit》杂志等。这位实业家远远不止是一位商人,还是一位对权力感兴趣的政治家密友,皮诺是法国总统萨科齐的私人好友,并会用他的《观点》杂志发布舆论引导大众政治观点。有中国官方媒体曾披露,皮诺先生还长期资助旅欧的“藏独”组织,与“记者无国界”组织,而去年,操作圆明园兽头拍卖的佳士得拍卖公司也是他的旗下企业。在中国文物管理部门发出谴责生命之后,佳士得的声明及贝尔热所谓“中国改善人权及让西藏独立来交换归还兽头”的言论,均通过皮诺控股的《观点》杂志(LePoint)发布。

尽管皮诺先生对中国有一些固有意见,但是这份中国专刊,也可以作为西欧,尤其是法国媒体对中国了解程度,和兴趣热点转变的一个标杆和参照物来解读。

中国的国力在上升,对国家形象的打造上也会下更多的功夫,国人固然不能让西方人按我们的情感立场和观察视角出发,来考虑问题,但是沟通必然会取得成果,越来越多有深度的中国社会题材报道,既体现了中国当局和民众对境外媒体的日渐友好和开放,也展示了西方受众已经不满足于媒体在对华报道中,依靠制造民族、宗教问题的噱头,和中国威胁论的恐怖效应来博取眼球的手法,期待看到深入和非妖魔化报道的愿望。

而从我们的角度,能冷静地对待来自境外的友好或者不友好的不同意见,也一定会有利于中国这样一个自信而不过度敏感的,大国风度的成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