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早晨37度2》作者菲利普•迪昂:语言比故事更重要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沪江法语(http://fr.hujiang.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5 14:04: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会使得原著及其作者也广为人知。比如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阿黛尔的生活》就是改编自法国绘画小说《蓝是种温暖色》,当然我们国内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沪江专访》本期嘉宾——法国作家菲利普·迪昂,同样也是因为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从而一举成名,他本人如何看待原著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关系?跟《沪江专访》一起去了解吧。

  [本期登场人物]

嘉宾:菲利普·迪昂(Philippe Djian),是一位拥有众多崇拜者的当代法国作家,被称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在法国的接班人。

最负盛名的是其长篇小说《早晨37度2》,被法国导演让-雅克·贝纳克斯改编成同名电影(中译名:《巴黎野玫瑰》),在商业票房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使这部作品一夜之间享誉全球。 

代表作:

《地狱般的蔚蓝色》(Bleu comme l'enfer)
《腐蚀地带》(Zone érogène)
《早晨37度2》(37°2 le matin)
《Oh... 》

名句:面向世界走得太远,是会失败的。

—— 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就像水和油

对很多作家而言,自己的文学作品如果能被改编成影视剧,一方面相当于是从类型上得到了市场承认,另一方面也是作品的知名度在另一个领域的拓宽。当然,如果改编的影视剧能广受关注,那就更是意外收获了。

这种事也发生在特立独行的菲利普·迪昂(Philippe Djian)身上,这位当代法国作家拥有众多读者,被称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在法国的接班人。他最负盛名的是其长篇小说《早晨37度2》(37°2 le matin),曾在1986年被法国导演让-雅克·贝纳克斯改编成同名电影(中译名:《巴黎野玫瑰》),改编后的电影以大胆的性欲表现而引起争议,同时在商业票房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使这部作品及原作者一夜之间享誉全球。

(左图为书《早晨37°2》,右图为改编电影《巴黎野玫瑰》)

当提及这部改编得颇有争议的电影时,菲利普·迪昂很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不太喜欢电影和原著之间的比较”。在菲利普看来,“文学是符号和字母的结合,而电影是关于图像的,很多人喜欢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就像将水和油掺在一起一样,它们并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说明,菲利普·迪昂解释了一下自己的原著和电影的区别:“比如在《巴黎野玫瑰》这部电影里,大家马上就能看出来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我当时在写书的时候,并不是写真正的男性和女性两个角色,而是一个人的两面:男性化的一面以及女性化的一面。男性的一面就是那个坐在自己的房间不停地创作的作家,他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公诸于众的想法。而女性的一面又觉得不应该埋没起来,想着要告诉整个世界。”

“也就是说,女主角从头至尾都在努力争取自己面对世界的发言权,而男主角恰恰相反,如果和中国哲学相对照的话,可以说他俩的角色是一阴一阳。另外,电影中的女主角太过于漂亮,以至于观众完全不会认为她和男主是一个人的两面。所以这也可以证明,书可以做到一些电影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我的作品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区别。”

从作家的角度,的确是更加容易看出改编作品与自己原著的区别。而菲利普·迪昂还能这么淡然地看待改编作品所带来的得与失,“当然,电影的成功属于导演。”最后,他这样补充道。

—— 翻译是一场灾难?!

对于以“画面”为承载体的电影改编,菲利普·迪昂觉得和原著是“水和油”的关系,那么对于同样以“文字”为载体的外语译本,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直率的菲利普·迪昂说:“Pour moi, c'est une catastrophe, la traduction.(对我来说,翻译就是一场灾难。)

在采访过程中,菲利普·迪昂不止一次地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我在语言方面进行尝试,想着如何将法语保留得更生动,希望有时候可以在对话中找到一种节奏感。比如我作品的书名,很多都是根据声音、音效来取的,而不完全是根据意思来。这些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曲解。”

他以《早晨37度2》的英文译版为例,“英文译者其实做得挺好,但出版商要求他将长句翻成短句,觉得这样更加年轻化,摇滚感更强,其实这样就改变了原来的语言节奏。作为作家,我更看重的是语言节奏,大于本身的故事。”

—— 使作品不一样的,是语言,而非故事。

我们常对别人说某本书写得好,介绍一点它的故事梗概,但依然会推荐他去亲自读一遍。这就是语言的影响。当提及“语言与故事”的关系时,菲利普·迪昂提及了一位非常重要的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eline),他几乎在法文中掀起了一场革命,尤其是语法方面做了很多改进。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想看故事的话,就去买报纸吧,报纸里有的是故事。

菲利普·迪昂继续阐述自己的文学观:“所以一个作家,首先要感兴趣的是语言。比如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是说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才开始写,而是先想到一个单词,一句话,然后两句话之间要怎么串联,其实就是风格在引领着我写作,而不是故事。小说表面的是故事,表面以下的是更重要的语言和风格。

“其实现在的人写东西写的也还是那些故事,只不过换不同的方式说,比如在舞台上,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彼此相爱,或者彼此憎恨。变化的是什么?是摄影机,我们将摄影机放在哪儿,怎么放?这就是语言。”

—— 生活要找到平衡,否则就会跌倒。

菲利普·迪昂曾被评论家称为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在法国的接班人,给人一种非常特立独行、为人刚烈的印象。而在采访交谈中,菲利普·迪昂则透露出一种类似于中国哲学中“中庸”的思想。菲利普·迪昂刚开始对文学刚兴趣时,关注的大多是美国作家,比如创作《在路上》(On the Road)的杰克·凯鲁亚克等等。他说:“所谓‘垮掉的一代’对中国哲学都比较感兴趣,也是通过他们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东方的哲学和艺术。”

而在《早晨37度2》这本书中,菲利普将男女主角的性格设置为非常相反的两个极端,一个保守一个激进。当被问到“你希望读者以哪种姿态面对生活?”的时候,菲利普·迪昂就引用了中国式哲学:“生活要找到平衡,否则就会跌倒。比如幸福(bonheur)和不幸(malheur),如果是一直寻找幸福,是找不到的,要和不幸作对照才能找到幸福。这两者都非常重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