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法语(http://fr.hujiang.com/)君按:伊莎贝尔·阿佳妮,这个美貌与演技并存的女人,是七十到九十年代法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她被称为“法国最美的女人”,却被贴上了女“神经病”的标签。她的作品数度获得国际大奖,却因过于暴力而被英国禁了整整十八年。
结尾有彩蛋噢~
“如果你询问任何70年代末的法国电影人,谁将在20世纪末成为法国最具标志性、最伟大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伊莎贝尔·阿佳妮的名字。”
——《真实之美——好莱坞能从当代法国电影演员身上学到什么》
在中国人的眼中,阿佳妮远不如苏菲·玛索的知名度高,不论是公众面前的出镜率,还是作品产量。然而,炒作和高产从不是她的目标。她想要的,是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真真切切的存在价值。她的确做到了,她大部分的作品都成为了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宠儿。
五次恺撒奖影后,一次戛纳影后,一次柏林影后和两次奥斯卡提名。
如此多的荣誉汇集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在法国影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但她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让这么多世界级电影节为之倾倒?
(儿时的阿佳妮就是个美人坯子)
1955年6月27日,阿佳妮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的贫民窟里。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母亲是德国人。那时正逢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阿法关系非常紧张。
这个家庭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地位自然是极低的。在这样一个种族歧视严重,暴力频发的地区,加上童年物质生活的匮乏,使阿佳妮逐渐成长为一个对自我身份认知混乱,性格敏感,且内心隐藏着暴力因子的女孩。而在她的一生中,这些性格特征时常困扰着她,但也同样成就了她的一生。
她曾对自己的身份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我谈论的是关于阿尔及利亚人遭受的迫害,还有我童年时期经历的种族歧视,从那时侯开始我就好像不再是法国人。”后来,她出现在阿尔及利亚的大学讲台上,为那里的人民争取权益。不过她告诉《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我不是作为阿尔及利亚人的女儿去阿尔及尔,而是以法国电影演员的身份去那儿的。”
这种矛盾的自我认知让许多人接受不能。那时的媒体时常会出现非常恶毒的,批判她甚至诅咒她的言论文章。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无法抵御阿佳妮的美,只要是她的电影,总是叫好又卖座。因为她的美遗世独立,且具有两面性,外表好似天使般纯洁,一尘不染;内心又如同魔鬼,癫狂而暴烈。这样的表里不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让人对她欲罢不能。
(阿佳妮早期演舞台剧照片)
从小阿佳妮就表现出惊人的表演天赋,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在著名的法兰西剧院中主演《太太学堂》等多部莫里哀舞台剧。为留住这位天才,剧院甚至开出了20年的演出合同,这相当于一份终身保障。
但这份合同没有打动阿佳妮,她不想要稳定的生活,敢于冒险的个性促使她去寻求更广阔的未来。当时的剧院团长Catherine Guérard曾无限惋惜地说:“一个世纪只能出一个阿佳妮。”
阿佳妮塑造的大多是性格复杂怪异的角色。毫不夸张的说,她的作品集简直是一部“神经病”史,让人想不记住她都难。今天,法语君就从中挑出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拿来一说。
1号“神经病”作品——《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
1975年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向20岁的阿佳妮抛出橄榄枝,盛邀她参演新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并担任女主角。
阿黛尔·雨果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她美丽,坚韧且文采非凡。后来她爱上了一个花花公子军官,为了他不惜抛弃家族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可军官从未珍视过她的爱情。在接连几次的沉重打击后,她疯了,再也认不出自己的心上人,最后只能在精神病院里了却残生。
“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阿黛尔
片尾,阿黛尔身着白裙站在海边,风灌满了她的衣袍。她披头散发,神情憔悴,但眼神却一如既往的坚定。阿黛尔的确做到了努力做自己,但最后失去自我的也是她,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阿佳妮自身的浪漫、执着与勇敢,可以说是点对点地打在这个角色上。她将自己与角色的完美融合,使其获得了奥斯卡及凯撒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2号“神经病”作品——《迷恋》1981
这部1981的邪典片(Cult film),是苏菲·玛索的前夫安德烈·祖拉斯基的作品。组拉斯基擅长打造阴郁诡异的气氛,而这一点与阿佳妮一拍即合。
影片讲述了一对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妇,最后逐渐疯魔的故事。阿佳妮饰演了一位与魔鬼交媾的妻子,想通过复制丈夫的方式,来表达对他极致的爱。
影片中人物都是病态的,疯狂的,而阿佳妮则是其中的“疯狂之最”!特别是在地下通道里那段丧心病狂的3分钟表演,将她想要脱离恶魔控制,却无力摆脱的极端困境精彩地展现出来。这个片段,可以说是法国电影史上,不,世界电影史上,最疯魔,最具爆发力的表演。
电影为阿佳妮捧回了1981年戛纳最佳女主角及1982年凯撒最佳女主角,却因过于血腥暴力、挑战人伦道德等原因被英国禁了整整十八年。
(这一幕看得法语君肉疼)
估计能将绝望的美和魔性的疯狂契合的如此完美的,全世界大抵只有阿佳妮一人了吧。
在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当中,可以说是阿佳妮的创作高峰期,拍摄了《杀人的夏天》等佳片,斩获人生中第二个凯撒奖。可以说,整个80年代的法国都为她倾倒,为她疯狂。
3号“神经病”作品——《罗丹的情人》1988
《罗丹的情人》又称《卡蜜儿·克劳黛》,可谓是最让阿佳妮心力交瘁的一部作品。作为该片的制片人,不仅电影拍摄的事务繁忙,还有当时社会的恶意中伤,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刺激。
那时法国盛传她死于艾滋,流言越传越真。不得已,阿佳妮只能接受电视台采访,以粉碎这些谣传。
“我想是卡蜜儿这个角色救了我。我当时陷入极度偏执的状态,跟卡蜜儿刚好吻合。”阿佳妮说。
从争得卡蜜儿家人的拍摄许可、劝请当时的恋人布鲁诺·努伊顿担任导演,到说服杰拉尔•德帕迪约(大鼻子情圣)出演男主角,几乎每一环节都是她亲自操刀。可以说这部电影倾注了她整整四年来全部的努力与心血。
影片中,阿佳妮饰演的是雕塑家罗丹的学生、助手、情人以及灵感源泉卡蜜儿·克劳黛。她才华横溢,却走不出罗丹压在她头顶上的巨大阴影;她深爱罗丹,却无法忍受与另一个女人一起分享他的爱情。这种苦痛和矛盾使她由爱生恨,渐渐变成一种病态的纠缠,最终在疯狂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这四年间,除去极力促成影片的拍摄,她还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将卡蜜儿一生的爱恨情仇的刻画入木三分,甚至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无法自拔。
导演兼布鲁诺·努伊顿曾作如此评价:
“作为一名女演员,阿佳妮在用一种很危险的方式贴近角色,她钻得太深了。电影拍完后要跳出来非常困难。我很担心她。”
阿佳妮之所以能够塑造出这个为她带来凯撒最佳女演员、柏林电影节影后及奥斯卡二度提名等荣誉的角色,是因为这两个相隔近一个世纪的女人身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也许是因为两人个性太强的缘故,她们都爱上了才华横溢的男人,为他们付出所有,最后却落得被伤害的下场。
4号“神经病”作品——《玛戈皇后》1994
相信阿佳妮的中国粉丝,大多是因为这部电影认识她的。那年阿佳妮39岁,风华正茂。许多人认为这是她颜值的巅峰期。不得不承认,《玛戈皇后》中的阿佳妮的确风华绝代,尤其是她躺在爱人怀中相互对视的那一幕,美到法语君都肝颤。
(电影剧照)
作为法国耗资最巨的电影,《玛戈皇后》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还赋予了其极高的艺术价值。而阿佳妮对这个风流成性的历史人物人性化的塑造,无疑成为全片亮点。这部影片为她摘下了第四个凯撒奖的后冠,一跃成为法国国宝级演员。
阿佳妮热爱塑造为爱疯狂的角色,这自然与她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而她本人的情感生活,也一如那些角色一样,浪漫而悲情。
谈到感情生活,有两个男人不得不提,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布鲁诺·努伊顿,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个性感的英国男演员,有着与阿佳妮相似的童年经历,两人惺惺相惜,在当时被誉为才子佳人的爱情童话。
(阿佳妮与丹尼尔·戴·刘易斯)
也许是因为两人太过相似,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浪漫多情,这个男人与阿佳妮相处5年后,在世人的指责中抛弃了她,与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儿丽贝卡·米勒结婚。那时的阿佳妮已身怀六甲。这件事发生后,受尽情伤的阿佳妮休养了很久,才出现在公众面前。
5号“神经病”作品——《裙角飞扬的日子》2009
2010年,阿佳妮因主演《裙角飞扬的日子》再度封后凯撒,那年的她已55岁。虽然身材开始微胖,但阿佳妮的脸上并未留下太多苍老的痕迹,演技也没有丝毫退步。片中阿佳妮式的歇斯底里,与她的盛世美颜一起,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初见她的那一刻。
(电影剧照)
这还是一个关于失控的故事。阿佳妮饰演的受尽学生凌辱的女老师,在扭曲的教育制度下失控爆发。为了好好上课,她将手枪指向自己的学生。影片不仅抨击了日益普遍的校园霸凌现象,而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当代法国社会的移民问题。
阿佳妮是美的,可她不愿展现自己的美。而是热衷于将它撕裂,把最疯狂的一面剖出来给观众。也正是因为这样,她那不疯魔不成活的一生,才能震撼我们一整个世纪。
最后,就以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的评价来作文章结尾吧!
“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关注沪江法语(http://fr.hujiang.com/),回复关键词“阿佳妮”就可以观看文内提到的5部电影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