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Chloris ,转载自“法语人”微信公众号(ID : fayuren123),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授权。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作者介绍:Chloris,北京语言大学大四在读,2013年参加湖北省高考,自主招生选择法语专业,最终未改变志愿。文科生,数学偏弱,至今感谢法语让自己在大学能够扬长避短,做自己喜欢并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
转眼大四就要毕业了,高考似乎已经离我很远,但是那些拼搏着想要实现些什么的时光却依旧历历在目。
无数人问我,你后不后悔选择法语,我的答-案一定是“不后悔”。但在当时看来,却总被人看作是冒着一定“风险”的:
法语专业意味着大一开始的零起点,需要付出的努力就像从牙牙学语到熟练运用母语,四年的时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会很难吗?
法语,挺浪漫的,学个小语种也不错,至少能多个技能,不过你们如果去了法国留学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专业?
小语种现在挺热门,也许是可以学学,但以后的情况不好说。
面对这样的一些质疑和建议,其实我的心里也是有疑问的,但当时自主招生选择了,也就不再后悔。看看身边同学,大部分是外语学校保送生,但仍有一部分是统考生,甚至是高考分数很高的理科生,他们跟我说:“学习语言同样也需要逻辑,而且语言能学到的是扎实的知识,而不是虚浮的理论。”
就这样,我们一同走上了法语这条“不归路”。
1 大一
大一上前半个学期学习发音,每天漱着口练习“r”,到后来不管是说“你好”“喝水”还是“好棒”,舌头都会不自觉地弹起来,好怕一个不小心就把口水喷到别人脸上……
外教课从开始的“鸡同鸭讲”到能听懂一点,到后来也会用蹩脚的法语和外教开个玩笑。每天拿个小本本记下学到的生词,从开始只稀稀疏疏地着“Bonjour”,“Ça va”,到后来写满各种水果、蔬菜、甜品、职业等名词,当然也忘不了那些动词变位以及那首以“葫芦娃”的调调唱的“vouloir”。还有那些难搞的数字,quatre-vingt…觉得法国人在计数方面真的是有点蠢 ;-)
大一的后半学期是在和语法和各种现在看起来机械却实用的小短文中度过的,描述天气、购物、点餐、马晓宏老师的法语教材、老被外教说“nul”的Taxi,为我们的法语打下了最初却也最难以磨灭的基础。
2 大二
大二真正开始探寻法语背后文化与历史的魅力与广博。
那时候最爱听的课是外教的“法国历史与国家概况”,从墨洛温王朝的克洛维斯一世到查理大帝,再到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拿破仑、戴高乐……
那时总是感觉每节课都听不够,时间过的充实和快乐,下课后还要对着电脑,和寝室的小伙伴一起用维基百科一条条地查,生怕自己漏掉了什么。老师偶尔也会介绍莫奈的画,魏尔伦和兰波的八卦,或者花神咖啡馆的老故事,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口语课,有时候是演莫里哀的戏剧节选,有时候是自己根据单词表编对话,看着班里的小伙伴用法语演一个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小品,真是忍俊不禁。
大二下学期,也到了第一次检测法语水平的专四考试,那时候,没有就业压力,没有考研留学的干扰,我们就是一个个纯粹的爱着法语,想学好它,并证明自己实力的apprenant(e),做着真题,归类着错题,反复看着大一以来的语法点笔记和虚拟式的各种情况、介词的各种用法、特殊奇怪的动词变位做斗争,错了的题下课一定要找老师问清楚才罢休。
用老师的话说,这可能是我们法语语法最扎实的一段时间。这也或许是既高考以来,很多法语系学生最认真准备考试的一段时间。
3 大三
大三开始,就要开始做很多决定了。
是想出国交换,还是在国内准备考研,或者找实习。是想视法语为终生的职业理想,或者只是想学个小语种,美化一下简历。是想学法语文学,还是商科、语言学,或者翻译。每个决定都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旦坚定了前进方向,便也都会一样精彩纷呈。
法语课这时候也进入中高阶水平,不再讲基础语法,而开始涉及商务,旅游,文学,语言学,写作等专业性课程。望着期末考试七八门法语考试,才真正有了是法语专业学生的感觉。
这时的我们,也不再满足于课本的文字,总想去看原版的东西,不管是小说(还记得那时特别喜欢看《情人》还有《局外人》)还是报刊、杂志、脱口秀……我们的法语世界开始变得丰富而多样。
4 大四
而大四的我,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考了专八、Dalf、写了论文、熬了大夜、改了几稿、答辩也结束了,突然闲了下来,才开始怀念这四年充实的时光,寝室小伙伴一起上课、一起挑灯夜读的日子。回想起来,学习一门小语种所耗费的经历的确不亚于重新读一次高三,但大学生活也因此变得纯粹而有意义。人生的履历也又多了一段因努力而闪着光的日子。
所以如果回到高考时,你还会选择法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