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到法国留学?究竟有什么可学的?我心里有些想法,但不知道该如何表述。现在,跟随着名人的足迹,我们也许可以找寻到这个答-案:中国人留学法国究竟能够学到些什么? 一.政治家的求学路
1. 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留法时间:1920年11月至1924年9月。(22岁——26岁)
居住城市:巴黎及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BLOIS)
留法期间主要活动: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留学故事:五四运动前后,许多中国青年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腐败黑暗,纷纷前往欧洲、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从上海乘坐法国“波尔多”号邮船驶往法国。在巴黎公社的诞生地,在《国际歌》的故乡,大鸾翔宇点燃了信仰的圣火,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对于西方国家的富强,一些中国先进分子长期以来把它看作中国仿效的榜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社会危机的广泛爆发,不能不使更多的人觉得这条旧路子难以再走下去,需要改弦易辙,代之以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面对欧洲正流行着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究竟哪一种学说才是科学的,才是能够正确地指引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道路?年轻的周恩来正在严肃地思考着。在法国的周恩来,这时在经济上不太吃紧。他在学习法文之余,常常进行社会调查,晚上通宵达旦地给《益世报》撰写通讯,有时翻译一些稿子,能够赚一些稿费。严修按期给他寄钱,使周恩来维持生活和求学的费用有了着落。周恩来对学习和工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平时出门,近距离的总是步行。他行动敏捷,走路很快。远距离的,乘地道火车,常把皮包放在膝盖上,利用这个时间来写信或读书。
2. 邓小平:
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与孙中山、毛泽东并列,是20世纪站在中国历史潮头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三位伟人之一。
留法时间:1920年10月至1926年1月
居住城市:马赛、诺曼底、里昂等
留法期间主要活动:邓小平到法国后,因生活所迫,只在中学学习过几个月,就先后到几个工厂做工。当时,他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他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和中共党组织里昂区的特派员。他还作过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
留学故事: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为维持生计而两度艰苦劳作的制鞋车间,是一间面积2206平方米的非同一般的厂房,是这座占地3.5公顷的厂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间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特殊地位的厂房。
在这里,邓小平结识了许多后来成为新中国重要领导人的老一代革命家,并在周恩来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夏秋之际,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邓小平结束了在这里的艰苦劳作岁月后,走向巴黎,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邓小平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这段时间,对邓小平奠定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理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后来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代伟人,伟大的人生道路从这里起步。话说当年,工厂向市政府提出书面报告,称生产急需人手要求招收中国工人,得到批准后,工厂招进了一批在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学子。 第一批进厂的中国青年达214名,其中有一名女青年。工厂的劳动强度和环境都极为艰苦。他们每周工作6天54小时,每小时工钱1法郎。晚上,他们在工厂对面专为中国工人搭建的简陋工棚里过夜,40多个铺位挤在一起。据《夏莱特移民史》一书介绍,中国青年工人的住宿与工作条件都不能令人满意,证据之一便是当年进厂的214名人员中,不久后便有119人辞职离去。到何处去了?到法国其他也需要劳动力的厂子里去了。邓小平除了在哈金森工厂工作外,还先后在6家法国工厂工作过。该书引用德国作家乌里·弗朗兹(Uli Franz)在其所著《邓小平传》中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他没有作为一个外国劳工在法国经受非人的生活环境,没有这段悲苦的经历,他将不可能成其为邓小平!”
在如此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邓小平也不改乐观的天性。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引用同邓小平同住一个木棚的郑超麟生前的回忆说:“晚饭后至睡觉前有2小时至3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大家闲谈、开玩笑。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这种在极为困难艰苦的状态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邓小平最大的特点之一。《夏莱特移民史》同时指出,这些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法文原文为“工人学生”)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法文、数学、科技等知识。在蒂埃里古堡公学(Le Collège de Chateau-Thierry)就学的周恩来多次前来同他们接触。就是这些“工人学生”中,诞生了中国在国外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之一。“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夏莱特和蒙塔尔纪是诞生中国革命伟大思想的熔炉之一,正是这些伟大思想催生了新中国!”
二.国学家的求学路
1. 陈寅恪(1890--1969)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留学期间主要活动: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留学故事: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学术名人热”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其学贯中西无与伦比的渊博学识,其惊世骇俗卓尔不群的学人风骨,被学界公认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是无数学人的文化偶像。他的一生,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无尽的话题。近日阅读陈寅恪,更有感于其留学的特立独行。
1902年,12岁的陈寅恪随兄东渡日本留学,后赴欧美,出入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及挪威、瑞士、法国,前后留学长达16年,占其一生五分之一的时间。然而有意思的是,放洋十数年,进入众多高等学府,陈寅恪却始终未怀揣一张高级学位证书回来,也不曾听说他在哪里得过“硕士”“博士”之类的学衔,甚至连哪个名大学的文凭也未听说他拿过。原来在国外留学期间,陈寅恪读书如天马行空,时来时往,只要听说哪有好大学好教授,他便去听课和研究,并不在意取得文凭或学位而只在求学问,完全是为读书而读书。早在柏林苦读期间,他就被时人称为“读书种子”。回国后,陈寅恪尚未发表一篇论文就已蜚声学界,被誉为“教授之教授”,吴宓称其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留学只在学问而不在学位,这一方面由于陈寅恪的天赋奇才,另一方面也和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有关。同时说明了真正有学问的人绝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但现在看来,学问和学位并不冲突,二者可以兼得。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不可否认,学位和文凭仍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学历越高,社会给予的机会就越多,个人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在竞争的压力下,社会对人的知识要求越来越高,高学位高学历人才越受欢迎。而留学生作为高级人才,更是许多单位的抢手货,镀了金的洋文凭自是会令人身高一等。到国外留学也成了许多学子的梦想。我们很多的留学生在国外很多都是刻苦钻研的。可是,也有些留学生为了这个洋文凭,过于重视学位而意图巧取。他们选择学校、院系、课程以至论文题目,多务在避难就易。他们很容易得到学位,但所得的学问却打了折扣。更有一些人在国外混了几年,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回国后便自称曾经某大学授予学位,他们凭着假文凭假证书做幌子在国内混迹,骗人骗己,不亦悲哉!
2. 钱钟书
现代著名学者,作家。著有《围城》等。
留学时间:1937至1938年
居住城市:巴黎
留学期间主要活动:在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留学故事:1937年, 钱钟书27岁那年, 身边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女儿圆圆〔钱瑗〕的出生, 二是从伦敦去巴黎继续读书 。天才也有天才烦恼 !在伦敦的读书日子对钱钟书来讲是一种束缚, 要不是对家里和奖学金有个交代, 钱钟书怕是连那个“劳什子”文学学士(B.Litt.)文凭都不会念完。 一拿到学位,他就告别牛津友好,摒挡行李,一家三口就前往法国巴黎。这之前钱钟书来过一次巴黎,那是1936年,拿着奖学金的钱钟书接到政府当局打来的电报,委托他做“世界青年大会”的国民党一方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凑巧的是熟人介绍,住在巴黎的中共党员王海经邀请钱钟书夫妻吃中国馆子,因为文件的翻译问题,即席邀请杨绛当共产党一方的代表。那时的钱氏夫妻和他们的后半辈子一样,对政治并无兴趣。对他们来讲 ,这只是个送上门来旅游欧洲的好机会,他们高高兴兴去了瑞士。 上台发言的,是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英文的讲稿,是钱钟书写的。这是国共不情愿的合作中最亲密无间,也许学术级别较高的一次!从瑞士回巴黎,又在巴黎玩了一两星期。巴黎有许多钱钟书读书时的同学、朋友。这时的法国还在享受“美好时光”最后糜烂的几年,巴黎一贯的热热闹闹和乱乱烘烘,也就是那种“美妙的杂乱”(beau desordre)和“浪漫的混乱”(romantische verwirrung),人们在抱怨中享受自由。
钱钟书喜爱法国文化却并不喜欢法国人做事的乱七八糟。 因为惊讶于巴黎的学校对学生的放任自主,和做学问的人本精神,钱钟书觉得这更适合于他海阔天空作学问的方式,清华同班上过法文课的好友盛澄华,帮钱钟书注册了著名学院巴黎大学(Sorbonne)。钱钟书第二年就可以在巴黎带着奖学金继续进修了。这样,钱钟书和杨绛抱着整整百日的圆圆,乘船渡过加莱海峡,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巴黎,住在郊区一间公寓房。 公寓离巴黎市区很近 ,只有5分钟的车程, 住着很多男女学生。 公寓的主人是迦淑夫人〔Madame Caseau〕,兼管伙食, 非常慷慨, 一日三餐, 菜式丰富而且便宜 。唯一不方便的是吃饭菜的方式太法国式了: 每次吃顿饭、又聊天,又等菜一道道慢慢的上来, 要花2个小时! 这对于钱钟书夫妇讲真是太浪费了。 不久他们退出伙食, 自己动手作些简单的吃的, 好吃完了早些看书。钱钟书在巴黎住了一年 。除了选择一些有意思的课去听听,这一年的时间主要是扎扎实实的读自己想读的书。法文的从15世纪读到近代,文化史上有名的或无名的一家一家读来。 他读书的速度快,一目十行。吸收、消化能力惊人,会举一反三。隔几天就要重新借一大摞。既有完整的读书方案,又能按自己的意愿恣意浏览 。对于嗜书如命的钱钟书而言,天下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日子了。钱钟书每天读中文、英文, 隔日读法语、德文、意大利文,在纵横交错文字的王国里,他即山铸铜,煮海为盐,得意驰骋,如鱼得水。有如君临属国的国王。尽管钱钟书读过法语, 书面的法语已经没问题 ,但毕竟没有说口语的机会。 巴黎人讲法语柔滑、利索的腔调给钱钟书非常深的印象, 为了让自己习惯和熟悉这种语调, 从不问柴米的钱钟书居然拎着菜蓝子,赶集市〔郊区的集市一周只有一两次〕,买菜、买肉就是为了能有个对话的机会。 像现代人从“京白”中体会老北京一样,钱钟书也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欣赏它语义之外的深远韵味 。过了不久钱钟书的法语大有长进 ,按照巴黎人的标准: 说那法语里能闻到‘大菜市场’〔les halle〕的菜梆子味道。钱钟书在巴黎也有朋友来往,如向达、王辛笛、盛澄华、罗大冈等人, 可他天生是个心静的读书种子, 不太热衷于人情来往。有时出来散步,换换心情。他写过首诗,孤行静寄,宛转回复,是他在巴黎的心情写照 。其一写道:
《清音河*(La Seine)河上小桥(Le Petit Pont)晚眺》
万点灯光夺月光 一弓云畔挂昏黄 不消露洗风磨皎 免我低头念故乡 电光撩眼烂生寒 撒米攒星有是观 但得灯浓任月淡 中天尽好付谁看
〔*清音河(La Seine)现译塞纳河。〕
法国人的活泼、跳越的思维方式也给钱钟书以后的思想方式打上了烙印。 他从小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桐城文章、训诂考据是拿手好戏。可是他很反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思考方式,认为局限于文字的表面的评论,即死在句下。在回国一年后,他的心得著作《谈艺录》融贯综赅,很能体现他留学英法期间的思想积累。两年后出版的该书:表明这样一种态度:评论应该超越文字表面,去领会文字背后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一部作品?钱先生在《围城》(法语原文 fortresse assiegee),里开了写“古史辨”顾颉刚先生的一个玩笑 ,因为“古史辨”用的是“剥笋”式的研究,要在古老的文献中,一字一句、证据确凿地找出中国古史层累叠积的最终结果和真相。而钱钟书认为:由文字组合而成的“本文”有一个特点,就是其结构“犹玉葱层层剥揭,内蕴核心,了不可觅”。文字相释 ,很多结论都是相对的,也许更应该更注重叙述过程和结构,而不是强调实质与结果,结果与实质总是随着结构的剥落过程消失掉。结筏乘度,此岸已到彼岸。钱钟书想用一部长篇小说来表达这种思想, 可惜这部很可能开启中国结构主义先河的小说原稿失散,未能完成。书名《百合心》,〔法文成语 Le coeur d’artichaut,一种层层包裹的白嫩的小菜,白呈黄白,略有苦味〕,意思是说人心就像一只百合, 总是层层剥落,最后却是虚无。换言之,根本就没有什么结果,结果就在结构当中。思想上的丰富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是留学巴黎最明显的收获。很多后来时髦起来思想和观点钱钟书在巴黎的日子已经接触到了,他的敏锐视野已经超出了狭义的文学文字研究, 他把中国文化最晦涩古奥的经典和世界文明最流行时髦的思潮打通还原。这是他日后以中国学者而闻名于世界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巴黎期间,他没有读学位的压力, 没有必做的工作, 也没有生活费用的烦恼。 偶尔女儿圆圆的娇娇地啼哭会让他放下手中的书 ,帮着虚弱劳累的杨绛哄看一会儿。 纵观钱钟书的后半生, 这应该是他最平静、最暇意、也是最随心所欲的一年。
学者的书桌是平静的, 可法西斯的野心卷起的战争的风云却从亚洲席卷到了欧洲。 先是日寇侵华,杨绛的母亲1937年在逃难途中不幸逝世,刚做了半年的妈妈的杨绛感怀倍痛 ,悲苦恸哭、思家心切。 后有纳粹德国狼视虎顾 ,法国无法避免战事, 浪漫的巴黎开始迷漫着悲哀和血腥气息。 从法国回国的船票已经非常难买, 后来好不容易辗转搞到。1938年8月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宝贝女儿圆圆离开了他们喜爱的巴黎,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坐着三等舱,回到中国。后人在钱钟书的诗稿中找到这首诗,悲伧忧愤 ,标志他在巴黎留学生活的结束和波荡的生活的开始:
《巴黎归国》
置家枉夺买书钱 明发沧波望渺然 背羡蜗牛移舍易 腹输袋鼠契儿便 相传复楚能三户 倘及平吴不廿年 拈出江南何物句 梅村心事有同怜
三.文学家的求学路
1. 艾青
著名诗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留法时间:1929年至1932年初
居住城市:巴黎
留学期间主要活动:勤工俭学,自学绘画兼习法文 ,并大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
留学故事:艾青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他从小学的是绘画,并且到法国学习绘画艺术,度过了“物质上贫困、精神上自由”的三年,于1932年春天返回祖国。归国后,因为从事“左翼美联”活动而受到了国民党政府囚禁。此期间他才正式开始写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2. 戴望舒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著有《雨巷》等。
留法时间:1932年至1935年
居住城市:巴黎
留学故事:戴望舒与施蛰存当年是一同考进上海大学的同窗好友。戴望舒迷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由于他的执著追求,1931年春夏之交,施绛年终于心有所动,决定与望舒订婚。但她提了一个条件:戴望舒要出国留学,取得洋学位并找到体面工作后,才跟他正式结婚。于是,1932年10月8日,望舒搭乘邮船从上海前往法国。那时走海路需要整整一个月。到巴黎后,他一面在巴黎大学旁听,一面在一所语言学校学西班牙语。但他似乎对学位没多少兴趣,甚至没有读书计划。他在法国忙于写、译,这跟他我行我素的诗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作为望舒的挚友,施蛰存在国内身兼他的代理、亲友、财务总管等数职。望舒每月给施一定数量的文稿,施负责联系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他汇出一定的款项。但望舒的稿费根本不足以应付他在巴黎的生活,因此施还得在国内为他筹钱,时时接济他。后来戴望舒进入费用比较低的里昂中法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史。但他在巴黎的“老毛病”又犯了,很少去教室听课,几乎用全部时间在搞翻译。他在法国期间的译作主要有:《苏联文学史话》,这是高力里用法文写的著作,法文原名叫《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此书1934年由巴黎伽利马书店出版,仅一个月后,望舒就把它全部译完了。但这部译作直到1941年12月才在香港出版。望舒在译者附记中花费相当的笔墨,以控诉的语调,交代了本书在出版上的命运:“把译稿寄到中国以后,却到处碰壁……单是这部小书的题名,已够使那些危在旦夕的出版家吓退了。” 戴望舒还给他译的《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的每一篇小说都写了译者附记,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如对于象征主义大师梅特林克的《婴儿杀戮》,戴望舒的评价是“神似弗兰特画派初期之名画”。他译的《意大利短篇小说集》1935年9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意大利短篇小说10篇,最早的是16世纪的彭德罗的《罗米欧与裘丽叶达》(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即取材于此)。另外还有《法兰西现代短篇集》,以及法国梅里美的《高龙芭》、高莱特的《紫恋》等。戴望舒在法国不仅从事法译汉,还做汉译法的工作。当时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法语在法国是很难发表的,更不要说稿费了。他之所以做这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与法国汉学家艾登伯的关系。艾登伯比他小四岁,非常同情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为了能直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他学习中文,并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艾田蒲”。艾登伯把戴望舒作为一个翻译家介绍给《新法兰西评论》和《欧罗巴》——这是为数极少的有可能给他稿费的杂志。戴望舒汉译法的作品有张天翼的短篇小说《仇恨》。他与艾登伯还合作译了施蛰存的《魔道》(法文译名为《吸血鬼》)等。1957年艾登伯曾应周恩来邀请,率法国汉学家代表团来华访问,回去后写了颇有影响的《东行记》。
10月下旬,里昂大学把戴望舒开除了。有人说,被开除的原因并不是他的旷课离校。1934年春季,巴黎以及法国若干大城市爆发群众游行,反对法国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他去参加了。在西班牙旅游时,他又参加了西班牙进步群众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了法国警方,于是学校将他开除,并遣送回国了。
|